我知道光在哪里

  2019-11-26 


在一个黑白混杂的世界里,你是选择描摹黑暗,还是在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先去感知光明?如果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取决于那些最恶的人做了哪些最恶的事,而不是那些最善良的人做了哪些善良的事,我们与黑暗,就是一体的。

我,知道光在哪里。

《写给法科生的信》是中政法大学的陈少文教授写给学生的回信,虽然说是写给法科生,但是阅读之后发现实际上也适用其它科学生,也解答了我想过的一些的问题。上面是书的第一章,以下摘录一些书中原句。

思想背后的利益

批判不是目的,经过反思的接受才是目的。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它首先指的就是这种对思想和利益之间关系的敏锐感知,以及对普世理论的经验怀疑。思想的背后,其实是利益。只是,在你明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利益逻辑之后,不要忘了保有最初的纯真。

法律人的知识沙文主义

任何一次读书都是对自身气质的平衡而非强化。重点不在阅读对象,而在于阅读比例。鸡汤本身没有对错,错在你分给它的时间。如果你成天都待在鸡汤里,只能说明,你就是一只鸡。

知识分子最应该修习的其实是两点,第一,不要太相信自己正确,第二,不要太认为自己重要。前者是自由精神,而后者是豁达胸怀。

言论自由

不是所有的言论都有公共价值。言论自由的真谛是思想自由。经过严肃论证的言论通过思想市场上的充分竞争,并最终为社会凝聚底线共识,这是言论自由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而如果一些言论仅仅是仇恨情绪的宣泄,根本无法与其他言论形成合力,并最终凝聚成有价值的共识的话,最终只会加深社会撕裂。

在一个尚缺乏公共论域的转型社会中,所谓的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更为特殊。一旦在公共领域发声,他就应该为公共讨论尽力凝聚共识,并在技术层面提供不同观点的深入论证,而不应该抓住公众情绪无限放大,将自己定位为分贝更高的骂街角色。

结构化做事是最好的时间管理

在年轻的时候,不论你听过多少减法生活的理论,实际上都是做不到的。一个正在追求和创造的年纪,怎么可能不断拒绝对外在世界的试探呢?

但是,年轻的时候至少可以做到一种减法生活:合并同类项。能合并在一起的事情,可以尽量增加。而不能合并的,则尽量拒绝。无关的事情不做,有关的事情反而要多做。

读着读着就老了

有些事情不必问。做,就对了。有些结果不必急。等,就行了。其实,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需要焦虑呢?人生苦短,读着读着,就老了。

可不可以不勇敢?

不要让愤怒成为一种标尺。因为呐喊肯定是因为勇敢,但是沉默却未必仅仅因为胆怯。也许,仅仅是因为他们和你面对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多元的价值远胜民主。和我不一样的,也可能是好的

思想的回归就是进步

而我们,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淡泊名利,可问题是,你的名利在哪儿呢?连淡泊的客体都没有,你的淡泊,岂不是懒惰的代名词和遮羞布?所以,我对你的建议是:去努力!去创造!去经历,甚至去颓废!无论做些什么,但首先,你要先热起来!

to be continued


且听风吟